首页 > 乡村振兴 > 种植技术 正文

延长黄瓜番茄采摘期与辣椒整枝技术

来源: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2018-09-10 

  郭守金     研究员    宁夏农科学院

  2018年9月4日

  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我将讲述《延长黄瓜番茄采摘期与辣椒整枝技术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延长黄瓜番茄采摘期

  二、辣椒如何整枝抹杈上架

  三、怎样使辣椒苗移植后快速生长?

  四、番茄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畸形果?

  五、西葫芦灰霉病与综合防治

  六、尿素施用后几天能被吸收,怎样提高利用率?

  一、延长黄瓜番茄采摘期

  现在有很多的温室大棚是在2月~4月初种植的温室、大棚等。在这个阶段种植的黄瓜、番茄到现在已经是卖了几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大棚有的想这一茬不结束一直种到10月,这中间不去换茬,如何让它采摘期延长一直能够坚持到10月底。

  1.第一个是病害,黄瓜的斑点比较严重,有的秧子上了病毒病,秧子的幼瓜小,秧子弱,叶片小。

  (1)注意温度
  现在正处在一个高温的阶段,大家在大棚上一定要做到适当的遮阴降温,可以上遮阳网或者喷降温剂,喷泥浆,来降低大棚的温度。特别是阴天乍晴之后一定不能让强光照射大棚,这样会导致秧子叶片急剧性脱水,出现伤害根系的现象。

  ⑵注意水分
  在这个阶段大家浇水浇的特别勤。因为高温地干得快,但是要注意第一点浇水不能浇的过大,虽然浇水勤,一定要浇小水,浇水时间能往后延一天是一天。还要做到适当控水,别浇水太勤,一个是容易产生病害,再一个浇水过勤也会伤害到根系。

  ⑶增强抗逆,促进分化。
  这时黄瓜的病害是特别严重,其次是病毒病,所以多喷施植物生长复壮剂增强叶片的抗病能力。不但让叶片的抗逆增强,也能够对瓜母(瓜妞)的分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⑷适当疏瓜

  为了让秧子能够延长采摘期,不能让瓜秧上雌瓜长的过多,要适当进行疏瓜,现在的秧子正常座瓜一株座成1~2个瓜就可以,不能长瓜过多。
    ⑸早摘瓜
  现在黄瓜长得特别快,摘瓜一定要一天摘一次,别把瓜留的太大,有的农户嫌麻烦。有的隔一天摘一次,秧子坠的太厉害,特别容易导致秧子的早衰。所以说大家在摘瓜的时间一定要每天摘一次,在摘的时间把瓜摘得狠一点,一般的瓜能卖掉的咱们就把它摘下。这样才能保证秧子不早衰,延长采摘期。

  ⑹防病毒

  最近黄瓜病毒病特别厉害,它的症状就像是生理性的叶片发黄,但最终整株干枯死亡。所以就要提高它的抗逆性、提高它的抗病能力,少座瓜,早摘瓜,注意好温度。还有就是浇水,注意水分均匀,不能控水控的过度,再用药物去预防病毒病的发生。

  ⑺防病害

  黄瓜本身病害就严重,再加上这个阶段高温高湿,黄瓜的褐斑、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都会发生的比较严重。

  ⑻防虫害

  在这个阶段虫害也是比较泛滥,白粉虱、蚜虫、螨虫、蓟马也是发生的特别严重。所以大家要提前预防虫害,不管是打杀菌或杀虫药的时候,注意千万不要打药过重,出现药害。打药过重也会导致叶片过早的老化,这样会缩短黄瓜的采摘期,所以要注意。

  ⑼注意养根
  注意水分,注意遮阴,少座瓜,早摘瓜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养护根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根系的负担,能够让它采摘期延长,还要从用肥上去养护根系,不但能够保证产量还要不让这个根系的负担太重,要去养护根系,合理的用肥。

  2.怎样延长西红柿的采摘期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带来一个较好的收入,因此,第一茬番茄收获后,可采取以下方法,使番茄再次开花结果,提高经济效益。

  ⑴延长西红柿的采摘期的三种办法

  ①压秧法
  在第一茬番茄成熟收获后,剪除枯枝黄叶,保留具有旺盛新生能力的新枝,并在主干一侧挖一条长20厘米、深15厘米左右的施肥沟,施肥后将主干埋入沟中,然后浇水,使压蔓处很快生根。如此新根老根共同吸收水肥,株型迅速长大,再次开花结果。

  ②剪株法
  第一茬番茄收获后,剪除死掉的老枝叶,再扒开根部施肥浇水,促发新枝,迅速生长,重新开花结果。

  ③移栽法

  番茄根部易长次生根,在接近地面处能产生较多的分蘖苗,这些分蘖枝移栽后生长结果快,一般7~10天就可结果。
  如果地面干燥,可在主干周围培土浇水,促使次生分蘖发生,当分蘖枝苗根部有少量白点时,就可移栽成活,并能迅速开花结果。

  二、辣椒如何整枝抹杈上架

  辣椒春连秋栽培,因田间栽培时间长,导致辣椒结果的中后期,枝叶纵横,田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极易引起灰霉病、炭疽病、软腐病、疫病等病害,造成大幅度减产减收,而且商品率不高,浪费营养。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辣椒种植必须整枝。适合辣椒的整枝方法较少,常见的主要有三干整枝、四干整枝、多干整枝和不规则整枝。

  整枝时将门椒下部的侧枝全部抹掉,有利于营养集中供应,提高养分利用率,促进果实发育;植株根系发达,生长期长,有利于高产,提高商品果率。

  1.保持植株下部良好的光照环境,提高果实的颜色质量。改善栽培环境,有助于防病。
    ①三干整枝法
  按留强去弱原则,保留强的3条结果枝干。株型小、密植、有利于早期产量,适于较大果型品种的高产优质栽培。

  ②四干整枝法

  也叫双杈整枝法。保留四门斗椒上的4对分枝中的一条粗壮侧枝作为结果枝。株型大小适中,兼顾了早期产量和总产量。适于大多数甜椒类和牛角椒类品种高产优质栽培。

  ③多干整枝法

  四门斗椒上长出的8条分枝中保留5~6条健壮的三级侧枝作为结果枝。植株保留茎叶较多,适于多数羊角椒类和牛角椒类品种。

  ④不规则整枝法

  侧枝长到15cm左右后,将门椒下的侧枝打掉。结果中后期,根据田间的封垄及植株的结果情况对过于密集处的侧枝进行适当疏枝。管理较省事,种植密度小,用苗少。适于羊角椒类品种,其他类型品种的早熟栽培以及露地粗放栽培。

  辣椒整枝时,门椒下的侧枝应及早全部抹掉;时间要适宜,选择晴暖天上午整枝,以减少发病;时机要适宜,抹杈不要太早,待侧枝涨到10~15cm长时开始抹杈;位置要适宜,要从侧枝基部1cm左右将侧枝剪掉,避免伤口感染;

  用的工具要适宜,要用剪刀或快刀将侧枝从枝干上剪掉或割掉;不要伤害茎叶,抹杈时动作要轻,避免拉断、碰断枝条或损伤叶片;要及时抹杈,不要漏抹,辣椒的侧枝生长较快,要勤抹杈,一般3天左右抹杈1次;要与防病结合进行,以免受病菌侵染。

  2.具体操作  
  ①去内不去外重点去除内膛枝,保留植株外侧强枝。去除内膛枝,目的是避免植株间郁闭,使田间通风透光良好。植株外侧枝所处空间大,采光好,长势强,可作为结果枝培养,以提高总体产量。

  ②去老不去新

  把植株下部老叶、病叶、黄叶和残叶摘除,保留植株中上部有效叶,一方面可减少植株营养消耗,另一方面可防止病害发生。

  ③去弱不去强即把细弱的主枝去除,保留壮旺的主枝。一大茬辣椒中后期,植株比较高大,枝叶相互遮挡,需按照上述整枝打杈原则,变四主枝为三主枝,从而减少养分消耗,保证植株正常生长。

  3.注意两点
     ①是由于病毒病可通过人为整枝打杈接触传播,故需单独“对待”病毒病植株。
    ②是在整枝打杈过程中,发现病果、病叶或病秆时,要及时处理。尤其是由灰霉病等引起的烂果、烂叶及烂秆,更要谨慎对待。因灰霉病病原孢子量多,轻微一动,便会四处传播,用塑料袋将病株装好,带到棚外集中掩埋。

  三、怎样使辣椒苗移植后快速生长?做好浅锄、追肥、浇水工作

  1、移栽

  ⑴移栽时间
  小辣椒移栽时要选择大苗、壮苗,苗高15~20厘米,有6~10片叶,已经现蕾开花,根系发达、完整并带有老床土的苗子,苗子的叶色黑绿属正常。 ①春季露地在谷雨前后,即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地温开始稳定在17℃~18℃时移栽比较适宜; 过早易受冻害,不会生新根,缓苗慢,容易形成小老苗;过晚则影响产量。

  ②秋冬设施,9~11月,过早天太热,易感病,容易形成弱苗;过晚缓苗慢、不利生长。

  ⑵移栽方法
  移栽辣椒苗要看天、看地、看苗。看天,就是在晴天的傍晚或者阴天进行,最忌雨天移栽。看地,就是看土壤墒情,以黑墒移栽为宜。看苗,就是要选大苗、壮苗,移栽根系发达的苗子,能提高移栽苗的成活率。

  采取一条龙移栽法:起苗(要多带土,少伤根)、运苗(防止机械损伤)、刨坑(或冲沟或平栽)、施肥(每穴一把有机肥)、栽苗(栽直压实)、浇水(浇一碗救命水、返苗水)、撒毒饵(每亩地用90%晶体敌百虫150克加温水1.5公斤化开,均匀喷洒在5公斤炒过的麦麸上闷4小时即可)、培土(用以防倒苗、保墒)等连续作业,一次完成。只要在移栽中环环扣紧,就能一次定植全苗。

  ⑶合理密植

  辣椒株形紧凑,分枝力弱,不易徒长又较耐阴,适宜密植。合理密植既能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使个体和群体得到协调发展,多结椒、长大椒、椒籽多,又能早发棵、早结椒,提高辣椒的品质。

  据测定,辣椒合理密植与稀植相比,在高温月份土壤温度降低1℃~2℃,能降低气温2℃~5℃,空气相对湿度平均增高13%。能降低光照强度,从而使病毒发病率降低17%左右,病性指数为6.4。因此密度能改变小气候,以株增产,是夺取高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移栽密度为每亩8000~10000株,或一穴双株,亩栽4000~5000穴。

  ⑷搞好遮阴,提高小辣椒质量
  实践证明,小辣椒喜欢半遮阴的立地条件,在玉米半遮阴带里生长情况比大田还好,其落叶率低、发病少、结果率高,没有花皮椒,单果重,单株产量比大田植株高20%左右,果实着色成熟较晚。因此要大力推广玉米、小辣椒间作套种,即每种6行小辣椒一定要套种1行玉米,每穴玉米2~3株,穴距50厘米,这样小辣椒不少收,玉米每亩收250~300公斤不成问题。

  2、田间管理
    ⑴肥水管理
  栽植小辣椒一般采取“一炮轰”施肥法,可使辣椒亩产300~400公斤。其方法是:一次施入52%小辣椒配方肥40公斤,生长期不追肥。但对保肥差的椒田或脱肥田,应结合浇水或下雨追施速效肥料。栽植10天左右是返苗期,可亩施尿素5~8公斤,通过浅锄、追肥、浇水,促其幼苗快速长成壮苗。

  ⑵中耕除草和培土
  中耕锄地把台留,辣椒结得大又稠。锄地把根动,易得椒疯病。中耕要严格掌握头遍浅、二遍深、三遍不伤根,头遍浅锄、二遍用锄壅、三遍锄草把垄封的原则。就是说移栽后土壤板结,要浅锄1~2次,植株发棵打顶后要锄1次,在封垄前要注意培土保根,使行间有一条小沟,以利排水,既可以防倒伏,又能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

  四、番茄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畸形果?

  第一茬果就长得很不正常,番茄都张开了嘴,种子也都露在外面。并不是只有个别的番茄这样,十个有九个都这样。4月上旬定植的,为啥会出现这个情况?

  像番茄种子外露的情况也被称为“露籽果”,这是众多番茄畸形果中的一种。畸形果的表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大肚脐、裂果、僵果、菊形果、指形果等。不同种类的畸形果,其形成原因也有一定差别。

  畸形果的产生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的发育过程,部分畸形果在开花时就可以断定。很多畸形果的出现,其实从番茄苗期花芽分化期就已经注定了,花芽分化不正常形成畸形花,进而发育成畸形果。经调查分析,番茄畸形果不仅与品种密切相关,同时又受温度、光照、水分、营养等环境的影响。

  1、番茄畸形果的发生与品种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一般认为,大型果品种的畸形果发生较多,中小型果品种的畸形果较少。而栽培茬口的不同,需要的品种抗逆性也不同,如越夏、秋延茬栽培需要种植抗高温能力强的品种。

  2、花芽分化和发育时遇到连续5~6℃或3~4℃的低夜温,易产生畸形果,冬春茬番茄1~2穗果易畸形多是此原因造成。

  3、苗龄拉长,低温或干旱持续时间长,幼苗处在抑制生长条件下,花器易木栓化,后转入适宜条件下,木栓化组织不能适应组织的迅速生长,则形成裂果、籽外露果或疤果。
    4、偏施氮肥,氮肥过多致使花芽过度分化,心室数目增多,形成多心室畸形果。

  5、使用激素不当造成,为防止番茄落花落果,番茄生产管理中经常使用2,4-D、番茄灵、防落素等蘸花激素,但浓度高或重复蘸花,蘸花时温度高,土壤干旱等均产生畸形果,花未开展时蘸花易产生空洞果。另外,秧苗发生徒长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大或次数多,使秧苗控住,再蘸花时也易产生畸形果。

  作为棚室栽培中的主要生理病害之一,畸形果不仅影响番茄品质,还降低了产量和商品价值。畸形果除了选好品种之外,和栽培管理也有很大的关系。

  五、西葫芦灰霉病与综合防治

  西葫芦灰霉病,是西葫芦棚室栽培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分布广泛,在保护地及露地普遍发生,一般病瓜率8%~25%,发病严重时可达80%以上,甚至毁棚。主要为害幼瓜,也为害花、叶和蔓。

  1、发病症状

  ①果实发病:病菌先从凋萎的雌花开始侵入,逐渐变软腐烂,并生长出灰褐色的霉层,病部逐渐向幼果发展,染病瓜条初期顶端褪绿,后呈水渍状软腐、萎缩,表面密生灰绿色霉层,即灰霉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时长出黑色菌核。发病组织如果落在叶片或茎蔓上,会引起茎蔓或叶片发病。

  ②叶片发病:病斑为不规则形,多从叶缘侵入,病斑多呈“V” 形斑,有的呈圆形大斑,中央有褐色的轮纹,湿度大时出现灰色霉层。

  ③茎蔓发病:出现灰白色的病斑,绕茎一周后可造成茎蔓折断。西葫芦灰霉病症状与潮湿状况下的化瓜症状相似,需详加分别。
    2、病原
  病原为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称富克尔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的孢子梗数根丛生,褐色,顶端具1~2次分枝,分枝顶端密生小柄,柄上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近无色。
    3、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病原主要以菌核、分生孢子或菌丝在土壤内及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可存活4~5个月,越冬、越夏的分生孢子成为保护地下茬作物的初始菌源。病菌借气流、浇水等农事操作传播,行间走动或整枝、蘸花、浇水都可传播,发病的叶、花、果上的分生孢子,落到健株上都可引起重复侵染。

  菌丝在2~31℃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23℃,病菌必须在相对湿度88%~100%下才能萌发,以92%~95%萌发最好。多从伤口、薄壁组织,尤其易从开败的花、老叶叶缘侵入。春季阴雨天较多、高湿、低温、光照不足、植株长势弱、棚内湿度90%以上、结露持续时间长、雾大、生产上放风不及时都会引起灰霉病的发生和流行。每年的2~3月、11月连阴天多为发病高峰。
    4、综合防治
    ⑴农业防治:前茬拉秧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及残体,加强管理,避免阴雨天浇水,并注意浇水后加大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当灰霉病零星发生时,立即摘除染病组织,带出田外或大棚外集中深埋。适当控制浇水,露地栽培时,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相对湿度。

  ⑵闷棚:保护地栽培时,以提高温度、降低湿度为中心,西葫芦叶面不结露或结露时间应尽量短。当棚内病害严重时,应采取高温闷棚措施,闷棚前1天灌水,选择晴天中午关闭棚室,使棚内温度上升至36~38℃,保持2 小时,然后逐渐放风降温,恢复常态。 
  ⑶烟熏:冬春茬提前20天扣棚,用硫磺熏棚,每100㎥用硫磺0.25kg、锯末0.5 kg,混合后分多处点燃熏1夜。也可用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2 kg/667㎡撒在棚内地表进行环境消毒。保护地发病初期采用烟剂防治,667 ㎡使用10%腐霉利烟剂200~250g、45%百菌清烟剂250g、15%百·腐烟剂250~400g或3%噻菌灵烟剂300~400g等。 
  ⑷药剂蘸花:花期结合使用促进果实发育的激素蘸花,在配制好的药液中加入0.1%的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等药剂。 
  ⑸喷粉:于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1 kg/667 ㎡,隔7~10天1次。 
  ⑹药剂喷雾:初见病变时或连阴2天可喷洒100万个孢子/g 寡雄腐霉菌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生物农药,提高寄主抗病力。定植前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幼苗。发病初期,可选用30%福·嘧霉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500g/L氟啶胺悬浮剂1500~2000倍液、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50%多·福·乙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或28%百·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喷雾。也可选用配方药喷雾防治。如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5%噻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10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剂150~3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木霉菌(2亿个活孢子/g)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烟酰胺水分散粒剂1500~2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700倍液、25%啶菌噁唑乳油1000~2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丙烷脒水剂1000~1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乙霉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 1000~1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重点喷施花和瓜条。

  六、尿素施用后几天能被吸收,怎样提高利用率?

  1. 6月份是田间大量施肥进水的时候,尿素几天能被吸收?影响尿素吸收的因素又有那些呢?带着疑问请教了专家,整理后与大家分享。
  尿素是分子态氮肥,作物不能直接大量吸收,必须施入土壤后,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常说的铵态氮肥),作物才可以大量吸收利用。

  2.尿素转化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脲酶的数量和活性,而脲酶又受许多因素影响如下:
    ①土壤的酸碱度,尿素在中性土壤中的转化速度明显高于酸性或碱性土壤;中性环境更适合微生物活动的要求。
    ②土壤的肥沃程度,由于肥沃土壤中脲酶含量比贫瘠土壤含量高,因此肥沃土壤中尿素的转化速度快。

  ③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对尿素转化速度较为明显。据资料当土壤温度在10℃时,尿素全部转化需7~10天;20℃时需要4~5天;如果土壤温度达30℃,只需要2天就可以全部转化。
  ④土壤水份,土壤含水份较多的粘壤土脲酶水解作用强烈。据研究,在25~30℃时,土壤湿度70%时施用尿素一天后就出现氨化高峰,有28%的尿素转化铵态氮素被作物吸收;反之,土壤水份不足含水低时,尿素转化就慢。

  总之,根据尿素施入土壤后需要转化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发挥肥效,应根据具体条件,适当提前3-6天施用,以便能够及时转化为铵态氮供作物吸收利用。
  尿素含氮46%,是目前生产上最为常用的优质氮素化肥,但尿素施入土壤后的利用率通常只有45%~50%。

  3.除了早施尿素,以下两种方法结合后肥料利用率更高:
    ①深施尿素。无论作底肥还是作追肥,均应深施覆土,施肥深度10~12厘米为宜;尿素深施可明显提高利用率。据试验,尿素表施或浅施2~3厘米,利用率仅30%;施肥深度5厘米,利用率为45%;深施10~20厘米,利用率可达65%。

  ②混用尿素。尿素与有机肥、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可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最大限度地提高养分利用率和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

  谢谢﹗